作為盛裝葡萄酒的容器,人們對葡萄酒瓶的了解遠遠沒有橡木桶多。但其實,葡萄酒瓶和葡萄酒杯都是葡萄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酒瓶容量、形狀,到酒瓶各處的細小設計,都有許多曆史淵源。以下這5個問題,讓你徹底了解葡萄酒酒瓶的秘密。

葡萄酒瓶的秘密

1. 為什麽葡萄酒標準瓶是750毫升?


葡萄酒標準瓶的容量與橡木桶的統一容量和全球商貿發展是分不開的。


早在17、18世紀,波爾多的葡萄酒以50加侖(約225升)的橡木桶為盛裝容器,從海上運輸至其餘國家。而在當時的英國,容量單位則以“升”來計量,因此,人們需要找到某種容量,能將50加侖的酒剛好平均分裝完的酒瓶。


鑒於700-800毫升的酒瓶最易生產,又方便顧客攜帶,而750毫升的瓶子正好能將50加侖平均分為300瓶。因此,750毫升標準瓶便這樣流傳了下來。


2.酒瓶的顏色與什麽有關?


在眾多葡萄酒瓶中,綠色是最常見的顏色,這其實與早期玻璃製造技術的限製有關。


在17世紀時,葡萄酒瓶剛剛出現,用於玻璃製作的原料多多少少都會含有含鐵化合物,當時的工藝無法去除這些雜質,酒瓶便呈現綠色了。


不過,這樣的有色酒瓶卻很好的降低了紫外線對葡萄酒的影響,避免了葡萄酒的光氧化,這種綠色酒瓶便被一直沿用到現在。


透明的玻璃瓶總能給人一種清新透亮的感覺,可以最直接地將葡萄酒誘人的色彩展現在消費者麵前,因此許多白葡萄酒和桃紅酒,往往會采用透明玻璃瓶灌裝。


不過,這種玻璃瓶隻適用於裝瓶一到兩年便飲用的葡萄酒,不然很容易被氧化。一般需陳年的葡萄酒都會放在有色玻璃瓶中,但這也不意味著有色玻璃瓶的葡萄酒都有很長的陳年潛力。


隨著玻璃技術的發展,棕色、琥珀色、藍色的葡萄酒瓶也出現在了市場上,這大多與產區習慣與市場最新91视频观看手段有關。


3.不同的瓶型代表什麽?


市麵上絕大多數酒瓶都采用舊世界經典產區酒瓶的形狀,其瓶型與產區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波爾多瓶、勃艮第瓶、香檳瓶、德國萊茵瓶等。在法國,通過不同的瓶型便能將產區猜的八九不離十。


不同瓶型的主要差別集中在肩部的流線上,而這個差別也是具有實際作用的。波爾多瓶的方肩能將部分酒渣鎖在酒瓶的肩角處,所以很多重單寧、需要長期陳年的葡萄酒都會采用這種瓶型;而反觀勃艮第瓶,典型的“溜肩”看起來十分優雅,更適合單寧低、酒渣少的優雅型葡萄酒。


拋開這兩種瓶型,羅納河穀瓶型與勃艮第類似,但顯得更加高挑瘦長,瓶頸處有時還會有浮雕標誌;香檳瓶的厚壁、凹槽和溜肩,是為了強化酒瓶的抗壓能力而設計;阿爾薩斯瓶和德國萊茵瓶十分優雅,修長的瓶身和天鵝般的瓶頸,盛裝清爽的白葡萄酒很是好看。


其餘的瓶型,如基安蒂的Ficasco瓶、德國Bocksbeutel瓶、汝拉Clavelin瓶等,雖然少見但仍有曆史淵源在裏麵,是葡萄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酒瓶重量與什麽有關?


重酒瓶總能給人貴重之感,超市、酒鋪裏重量更大的葡萄酒往往也都有更高的標價。事實上,酒瓶重量的設計確實有科學依據。


葡萄酒十分脆弱,光線、溫度、濕度及震動都會影響到葡萄酒的品質,而較厚的酒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些影響。此外,重酒瓶能減少破碎的風險,需要長期陳年的葡萄酒更需要厚酒瓶。而香檳這類的起泡酒,由於瓶內氣壓太大,為了保障安全,酒瓶也需要特意製作的厚一些。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重型瓶裝的葡萄酒都質量卓越。從環保的角度來說,輕酒瓶更有利於環保。為了讓葡萄酒賣出好價錢,將一瓶普通的葡萄酒過度包裝也不是少見的事。因此,以酒瓶輕重來挑選葡萄酒是不可取的。


5.瓶底凹槽是怎麽來的?


葡萄酒瓶底的凹槽並不是一個隨意的設計,它確實有它存在的實用價值。


以前,葡萄酒釀造工藝較比較落後,裝瓶後一段時間,瓶底就會產生沉澱物,老酒則更甚。有人開玩笑說,酒瓶內不光有“喝的”,也有“吃的”。因此,在瓶底設計凹槽,可以讓沉澱物落於凹槽內,以削減高檔葡萄酒液內的雜質。通常來說,越需求長期儲存的葡萄酒,凹槽會越深。


另外,從力學的角度來看,凹槽也有防止酒瓶爆破功能。凹槽的曲線使瓶底和瓶壁相同結實,香檳酒瓶的凹槽最深。


然而在今天,葡萄酒在裝瓶前都會經過低溫結晶過濾,出現沉澱的情況很少。況且,市麵上見到的大多數葡萄酒都並不能陳年太久,大多需要在3-5年內飲用,因此葡萄酒瓶底很深的凹槽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與酒的質量也並無太大關係了。